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中,大量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珍品构成了一段独特的华彩乐章。古人的智慧是我们当今的一笔宝贵财富。下面就来看看古代文物中的那些璀璨明珠吧。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汝窑坛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长196.5厘米,重2390克,198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现藏法门寺博 物馆。这条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为唐懿宗时敕令,杖身银质,其上錾饰花纹并鎏金,不仅是盛唐时期鎏金技艺的精品,更是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这条锡杖的材质非常贵重,并非由锡金属制成,而是由金银打造。整条锡杖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
这条锡杖由杖身、杖首、杖顶三部分组成。杖身中空,呈圆柱形,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
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苦、集、灭、道。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共十二环,代表十二部经。杖顶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话说法门寺的东西都是精品啊,特别是佛祖舍利。
玉琮王
玉琮王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太阳神纹石刻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神”石雕像。先人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头顶上刻着有23条光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行。
太阳神纹石刻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城背溪文化(约公元前5800-公元前4700年),高10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1998年秭归东门头出土,现于湖北省博物馆藏。
鸟兽龙纹青铜壶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公元前476年),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鼓,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金缕玉衣
徐州博物馆馆藏国宝“金缕玉衣”,于1994-1995年在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由徐州博物馆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修复完成,是目前国内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
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推断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玉片最多,玉衣长174厘米、宽68厘米,用1576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河北满城汉墓也出土一件金缕玉衣,但是玉质没有这个好,可能是岫岩玉,这是和田玉。
玉猪龙
红山文化代表。
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金饰是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张金箔,属商代晚期作品。整个金饰呈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着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达94.2%,该金饰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现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豪门大族王羲之在第一大都市会稽(绍兴)撰写。《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天下第一行书。
齐王墓青铜方镜
齐王墓青铜方镜,西汉时期文物。齐王墓青铜方镜是西汉诸侯王墓出土文物,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说唱俑
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该杯是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时出土的,该墓出土象牙杯三件,其中两件镶有绿松石,此杯是其中一件。器身的纹饰雕刻结构十分巧妙,再镶嵌上绿松石更加引人注目。它显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新的光辉。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是西汉文物,长16.7厘米,宽56.3厘米,厚4厘米,两面造型一致,为双面兽形,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头顶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曾侯乙青铜尊盘
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曾侯乙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曾侯乙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上饰云气纹,底座之上为三山相连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山顶正中,干直,树根外露。树干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丫,枝丫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侧有一条龙援树而下,龙身呈辫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梁河的女神庙,庙址红山文化女神像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
利簋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专家对利簋出土炭样作了测年,古代史上著名的“武王征商”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国家人文历史》把利簋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西汉《兵法》竹简
为孙武、孙膑正名。专家汝企和点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他留下来的唯一著作——《孙子兵法》,不但成为其后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因此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平复帖
见证汉字流变。专家刘光启点评:现存的《平复帖》是孤本,没有其他作品可供比对,所以无法判定其究竟是不是出自陆机之手,但这都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从武周时期王方庆临摹先人王羲之、王献之等而成的《万岁通天帖》看,东晋时楷书已经成形,再证以西晋写经,可以肯定有隶书特点的章草《平复帖》是西晋真迹,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
凤冠——三龙二凤冠、六龙三凤冠、九龙九凤冠
五牛图
五牛图,重金购回的神妙绝品。专家杨臣彬点评:韩滉《五牛图》卷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堪称“镇国之宝”。《五牛图》画在一张窄而长的桑皮纸上,五牛姿态各异、身形逼肖,全图除了一丛荆棘之外,不设任何背景,着重突出牛的既倔强又温顺的性格。
真珠舍利宝幢
镇国之工艺品:真珠舍利宝幢,北宋苏州工艺集锦。专家李久芳点评:这件北宋真珠舍利宝幢,一是因为它有具体的出土时间。这件宝幢制造于北宋年间,时代很早,在同类木刻作品中是少数保存这么完好的。二是工艺极为精湛,使用了镂雕的技术,分作三层,刻画了各种飘逸生动的仙人形象。塔顶嵌了一颗水晶珠,作为顶部的装饰,全身上下用了大小相等的四万颗色彩斑斓的珍珠,玲珑剔透,装饰极为珍贵,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定窑孩儿枕
镇国之陶瓷:定窑孩儿枕,观音赐子,栩栩如生。专家叶佩兰点评: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渎山大玉海
镇国之玉器:渎山大玉海,酒瓮里的改朝换代。专家周南泉点评: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可以作为镇国玉器之首。
元代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青花瓷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明代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明代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收藏於华夏历史博物馆,高49.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7.2厘米。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颈两侧贴饰狮耳,通体以褐色或赤褐色勾勒轮廓,用釉下青花及红、黄、绿、茄紫、孔雀绿诸彩装饰,全器共绘八层纹饰。瓶腹镂雕9只凤凰飞翔于祥云之间,构成了器物的主题纹样。瓶口镂空如意云头纹,颈部环绘五彩蕉叶纹,并镂雕若干飞舞的蝴蝶。颈部两侧堆雕的狮耳上有青花篆书“寿”字,颈下饰朵花和八宝纹,无款识。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可称艳丽之至。这时期的五彩,一反明成化时彩瓷之疏朗、优雅、宁静,变为浓艳热烈的风格,纹饰繁密杂乱,布满器身。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为万历年五彩之特征,此瓶即典型器物。这件镂空云凤纹瓶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镂雕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如此繁密的镂空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反映出当时瓷匠们高超的技能,是万历时期官窑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
明代釉里红龙纹双像耳瓶
明代釉里红龙纹双像耳瓶,收藏於上海博物馆。自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价位扶摇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为日本人拍走。据专家估计,此品当今若再上市拍卖,价位当在2000万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的创世界纪录价位在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不仅是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最,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高价位纪录之一。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影响所及,清初釉里红瓷品,在拍卖市场上价位也直追明瓷。
清乾隆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
清乾隆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收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瓶口外撇,短粗颈,颈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内套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肩部开光内篆书地支名。腹部饰黄地轧道的缠枝花纹,并镂空出4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童子们或骑马,或打太极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千姿百态。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内施松石绿釉,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wǎn)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商铜立人像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舞蹈纹彩陶盆在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珍宝,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名叫上孙家寨的小村庄。这个村子位于桥头镇以南,海拔2300米。1973年的一天,为修建储物仓库,在开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彩陶残片,施工人员马上报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工作者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把陶器碎片清理妥当送往北京。经过北京专家的复原鉴定,才知道当中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石辟邪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文物,于1978年在河南省许昌市出土,高130厘米,长150厘米。
辟邪为陵前仪仗石雕,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此兽以巨型青灰色石灰岩石块雕凿而成,形如虎似狮,态极凶猛,体魄健壮。
上一个: 黑帮血拼!《教父2》最新游戏画面公布
浏览量:12013-10-30
RTX5090/5080显卡即将来袭!测试功耗惊人!
《暗区突围:无限》海外测试开启
《黑帝斯2》登顶Steam一周销量榜
《寂静之地:入侵日》 6月28日北美上映
《幻兽帕鲁》更新版本上线
《PANICORE》宣布5月31日发售